在河北安新趙北口村,
有一位在十里八鄉(xiāng)
都出了名的“小萬能”,
他在村里修車修了40多年,
不僅發(fā)明出了機械牛,
還有機器人蹬三輪車等,
他是村民們口中的“發(fā)明家”,
他就是63歲的尚國旗。
鄉(xiāng)親們說:
“尚老爺子是個能人,
不識字卻能搞發(fā)明。”
修車鋪既是工作間也是創(chuàng)作間
4月9日11時許,
尚國旗的修車鋪前聚滿了人,
有坐著板凳閑來無事拉家常的;
也有推著自行車過來修部件的;
門口還停著幾輛電動車
和一輛農(nóng)用三輪車。
尚國旗坐在雜亂的修車鋪中間,
正在用鐵扳手
擰自行車輪胎的軸承。
他雙手黝黑,布滿了干裂的紋路,
面龐上卻沒有一絲愁容,
在人群中開心地笑著。
“這里是我平時工作的地方,
也是我的創(chuàng)作間。”
隨后,
尚國旗指了指
停放在修車鋪外的一輛三輪車。
記者定睛一看,
三輪車是由一輛
兩輪的自行車改裝而來的,
三輪車的車座上坐著一個假人,
假人的頭部
是美發(fā)店的膠皮模特,
身體是由自行車框
和礦泉水瓶拼制而成的,
還穿著完整的衣服和鞋子,
假人的腳踩在三輪車的車蹬上。
“這個是我制作的
機器人蹬三輪車,
只要我坐在后座上,
開啟電瓶電源進行操作后,
機器人的腿部
便會跟著鏈條的攢動
一起動起來。”
尚國旗說。
這時,
鄰居李女士挪了兩步上前說道:
“尚老爺子是個能人,
不識字卻能搞發(fā)明 ,
除了這個機器人蹬三輪車之外,
他的機械牛車更厲害,
他不會拍短視頻,
我就用我的賬號
記錄下了他的創(chuàng)作過程,
希望給他留個念。”
機械牛車前期不被看好卻一直堅持
由于機械牛車的體積偏大,
尚國旗將它放在了500米外的
自家院子里,
聽說記者是沖著自己的牛車來的,
尚國旗放下了手中的活,
乘坐著自制的機器人三輪車
回到了自己家中。
只見一輛鐵質的機械牛車
橫放在院子中間,
整個牛身都是用鐵絲、鐵塊
和鐵條焊成的,
中間夾著電瓶、電機、
輪盤、飛輪和鏈條,
牛身后銜接著一個
可以乘坐2人的藍色車座,
還制作有逼真的
牛角、牛舌頭和牛尾巴。
“現(xiàn)在牛車可以正常發(fā)動行走,
但是我還是不太滿意。”
尚國旗告訴記者,
今年恰逢牛年,
5個月前他便有了
做一輛機械牛車的想法,
有了想法便開始行動,
他從幾輛廢舊自行車
和摩托車上拆下了一些廢舊零件 ,
從自家院子里的棚子上
拆下了幾條鐵質的長條形管子,
準備做一輛機械牛車。
準備工作過半之后,
尚國旗和91歲的父親
談及了此事,
“當時我父親就勸我,
都63歲了別再折騰這些東西了,
這次的創(chuàng)作難度大,
十有八九是成功不了的。”
越是不被看好,
尚國旗就做得越起勁,
做牛車期間,他經(jīng)常忘記吃飯,
目的就是做成,
也給父親
和全村的父老鄉(xiāng)親們看看。
“這個牛我做了4個多月,
前前后后改了不下20次。”
尚國旗說,
之前因為研究牛身的驅動問題
和牛腿的頻率問題,
他可謂是絞盡了腦汁,
反反復復推算牛腿的精準度,
不斷拆卸改良飛輪
和鏈條之間的銜接度,
最終選用摩托車飛輪
搭配自行車鏈條
實現(xiàn)了牛身的驅動。
他表示,
創(chuàng)作期間他從來沒想過放棄,
他知道只要堅持
就一定會取得成功。
因精密度欠佳機械牛車需進一步改良
3月中旬,
尚國旗制作的機械牛車
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了雛形,
坐在牛身后的車座上,
接上電瓶就能正常駕駛行走,
接下來就是給牛身
縫制一塊棕黃色的皮,
讓牛車的外形更加美觀,
但是尚國旗
遲遲沒有給牛身掛上外皮,
依然整天望著
放在院子里的機械牛車失神。
“主要是我現(xiàn)在
還有一些小遺憾吧,
這個機械牛車
還需要進一步改良。”
尚國旗表示,
由于自己在搭制牛腿的時候
沒有精準的儀器測量,
曲軸處的尺寸測量有誤,
所以導致牛腿處的精密度欠佳,
4條腿的彎曲度不一,
其中1只腳和其他3只腳
邁步子的頻率不一樣,
有卡頓的現(xiàn)象。
之后,
他會再次拆下牛腿進行精密測量,
對牛腿部進行改良,
另外還會改變驅動,
讓牛車也能倒著行走,
還會將牛脖子處的鋼絲改成鐵管,
讓牛的脖子可以靈活地動起來。
尚國旗告訴記者,
他12歲便隨父親學修自行車,
后經(jīng)過自己摸索學習,
憑著自己的鉆研刻苦學會了
修摩托車和各種農(nóng)用車。
小的時候,
他便喜歡制作
一些泥塑和木質的玩具,
20歲時,他改良了自家的壓水井,
將抬胳膊壓水的壓水井
改成了腳踏式的,
不僅省了勁,
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到如今40多年的光景已過,
兒女們也都成家立業(yè),
尚國旗終于有了更多時間
投身于自己的愛好,
僅1年時間,
他便創(chuàng)造出了機械牛車
和機器人蹬三輪車
兩個新奇有意思的代步工具。
他說,
他有一顆熱愛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心,
這一點到老都不會變。
他自小就喜歡“發(fā)明”
小的時候,
他便喜歡制作
一些泥塑和木質的玩具,
20歲時,他改良了自家的壓水井,
將抬胳膊壓水的壓水井
改成了腳踏式的,
不僅省了勁,
還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到如今40多年的光景已過,
兒女們也都成家立業(yè),
尚國旗終于有了更多時間
投身于自己的愛好,
僅1年時間,
他便創(chuàng)造出了機械牛車
和機器人蹬三輪車
兩個新奇有意思的代步工具。
他說,
他有一顆熱愛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心,
這一點到老都不會變。
接下來會造一輛水陸兩用自行車
說起發(fā)明創(chuàng)造,
尚國旗一直稱自己沒有文化,
所做的東西都是
依據(jù)廢舊車輛找靈感,
都是些不入眼的小玩意兒,
只能算作愛好,
網(wǎng)友稱他為發(fā)明家
是萬萬不敢當?shù)摹?/p>
“等機械牛車徹底改良好了,
我就著手做水陸兩用自行車了。”
尚國旗說,
村子里緊依白洋淀,
他打小就在小水塘里玩耍,
之后又與自行車相伴50余年,
把車與水二者結合起來,
不僅能學習一些關于水力、浮力
和機械動力的新知識,
還能給自己的晚年生活添光增彩,
他對于自己的下一項“發(fā)明”
頗有信心。
“大概得做個三四個月,
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初步的設想了。”
創(chuàng)造一樣東西前,
尚國旗都會讓女兒
從網(wǎng)上查閱大量的視頻資料
觀看學習,
之后再自己研究琢磨。
“要想創(chuàng)造出好的東西來,
就得多學習,
我現(xiàn)在的生活就是
修車和學習研究這些小玩意兒。”
尚國旗告訴記者,
只要他的身體可以動彈,
他的修車鋪就會一直開下去,
村民們可以繼續(xù)在這里談天說地,
自己也可以在鋪子里
盡情地設想和創(chuàng)作,
創(chuàng)作完一個還有下一個,
他的腳步一直不停歇。
網(wǎng)友看到留言說道:
“這的確很牛”......
@天亮:木牛流馬!現(xiàn)代諸葛。
@留住歲月的歌?。汉糜锌萍几?。
@花木蘭《靈魂演譯》:高手在民間,值得發(fā)揚光大!
@淺:這個的確很牛
真棒!
有夢想誰都了不起,
給尚師傅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