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yè)貫穿著學習階段的始終,也是學生們鞏固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只是,經(jīng)歷過這個階段的人大概都明白,哪有幾個學生天生就喜歡寫作業(yè)呢?
自從上了小學,我們就迎來了真正的學習任務,想要達到家長和老師的期望,真正的“快樂星球”可能是不存在的。小學生的天性就是只想做喜歡的事,面對復雜的作業(yè),這種“燃燒”腦細胞的任務讓不少同學煩惱,難免要發(fā)出“靈魂拷問”。
小學生的思維想必很多家有萌娃的朋友都見識過,他們經(jīng)常會提出一些叫人不知道怎么回答的問題。這位來自德國的男生,正在經(jīng)歷著作業(yè)的“折磨”。
看著本子上“天書”一般的內(nèi)容,這名小學生像丈二和尚摸不到頭腦,坐在桌子前很久也沒能完成作業(yè)。男生逐漸失去耐心,對旁邊的家長講出自己的困惑。
“我以后就想開挖掘機,學這玩意干嘛?”,看著他一臉認真的樣子,家長忍不住將這段對話記錄下來。這位家長先解釋說,想成為工人中的管理者,你需要會計算啊。
如何安排工作、分給大家多少工資,這些都涉及數(shù)學。男生再次重申:“我只是想做個普通的挖掘機司機,又不做包工頭,明明不需要會這些東西呀?”
家長這時候其實已經(jīng)有點不知道怎么回答了,小學生的質(zhì)疑雖然看上去“不對”,可有時卻真的令人不知道怎么反駁。家長無奈地表示:
“好吧,就算你只想做司機,至少也要識字對吧”。小學生因為寫作業(yè)苦惱,或許他們不知道,輔導作業(yè)的家長們可能會更頭疼呢。面對作業(yè)的壓力,真是不分國界呢。
一面是小學生們對作業(yè)的反感,一面是家長對輔導作業(yè)的“崩潰”,這可不是中國學生和家長獨有的困難癥。這位美國父親總是奉行“快樂教育”,很少對孩子有高要求。
平時一直是學生的母親進行陪讀,這天父親突然想要參與,想不到?jīng)]多久就失去耐心,一邊起身想要出去休息,一邊放狠話說:你不準離開書桌。
慈父的人設就這樣消失了,原來這位家長是在輔導學生學習漢字,可是僅僅一行字她卻已經(jīng)寫了三個小時。父親看到學生明明拿著筆、看著書,手就是磨磨蹭蹭不落筆。
他表示無法理解人類幼崽這種行為,自己無論是耐心引導還是嚴肅批評,對方都無動于衷。這位父親實在蹦不住,對妻子直言再也不想輔導作業(yè)了。
不得不說,輔導小學生學習,簡直可以說是全世界家長面對的共同問題。而這個難題,可能即使是高知父母也不能保證可以順利解決。
不少985高校畢業(yè)、有研究生甚至博士學歷的家長,依然可能在陪讀的時候失去耐心,怎么講解都無法讓孩子的成績提升,自己一直是優(yōu)等生,卻培養(yǎng)出“學渣”。
不過換成小學老師,可能問題就迎刃而解,輔導的效果明顯不一樣。這說明,教小學生學習確實有一定特殊性,要講究教育方式,不是家長學習越好就越懂怎么輔導。
小學生的思維跟大人有很多不同,我們不能以家長的角度去看那些知識點。在我們眼中很容易理解的題,對小學生來說真的想不明白。
而懂得輔導技巧的老師,就比較了解學生的心理和思考模式,更懂得從他們的角度去引導。對于知識點需要把來龍去脈講清楚,讓他們更好地理解。
欲速則不達,有時家長總想讓小學生快點把作業(yè)寫完,但往往事與愿違,同樣的題講了好幾遍他們聽不進去,很可能是因為家長沒有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和表達。
(圖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