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僅是父母情感的延續(xù),同樣也是一個家庭中的“核心人物”。而從步履蹣跚的小朋友,到有責任、有擔當的成年人,期間少不了家庭教育與校園教育的功勞。
其中,幼兒園、小學兩個階段作為學生教育生涯的“起點”,更是受到了家長的格外關注,畢竟在這一時期,同學們的進步都是肉眼可見的,他們的一舉一動對于父母來說都值得紀念。
大家如果翻看身邊人的“朋友圈”就會發(fā)現,在家長們曬出的日常生活里,“含娃量”極高。不過,大多數父母的這種“曬娃”行為,等學生上了四年級后就會戛然而止,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從最初的熱情滿滿到逐漸倦怠,朋友圈曬娃為啥都止于四年級
小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開端”,主要教學目標就是給學生“打地基”。
在這樣的前提下,小學整體課業(yè)難度設置都不算高,教材也是淺顯易懂,即便家長不具備學歷優(yōu)勢,同樣可以在課后承擔起輔導孩子學業(yè)的重任。
正因如此,這一階段也被老師們視為:父母在孩子整個受教育過程中,參與度最高的一個時期。而且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下,很多家長都會在社交圈內分享一些子女進步的瞬間。
說實話,作為家長,大家想要記錄同學們第一次考雙百、第一次拿獎狀、第一次參加運動會獲得名次的這些行為都是可以理解的,如果“發(fā)圈”頻率不高,甚至還能吸引諸多親朋好友點贊。
然而家長的“曬娃”熱情似乎也有“時效性”,他們從熱情滿滿到逐漸倦怠,這整個過程大概只維持到四年級。
家長們曬娃止于四年級的原因,班主任老師看得很透徹
如果說最了解學生與家長內心想法的人,那恐怕非老師莫屬了,而家長曬娃的心理變化,也被老師總結得很精辟。
◆四年級后課業(yè)難度升級,學生逐漸拉開差距
四年級一直是小學階段的“分水嶺”。一方面,學習難度較之前有了大幅度提升,題目設置更為復雜,理解能力不達標或者學習習慣不好的同學,跟起來會比較吃力。
另一方面,學生通過超前教育積累下的“家底”,在這一時期已不足以支撐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同學獲得高分,所以同班同學的差距也就此拉開。
每次考試都成績不佳,家長自然就沒了曬外的欲望。
◆教學安排側重于應試,獎狀數量直線下降
眾所周知,小學、初中屬于義務教育,雖然是按照“單校劃片”或者“多校劃片”的形式入學,學生沒有被分流的風險,但是想要進入重點中學,依舊需要參加升學考試。
所以進入四年級之后,老師的教學安排就會更側重于應試,關注的重點也會放在成績單上,而沒有價值的獎狀、評選也是能省則省。
家長們沒了曬娃的“前提條件”,也就不會花費心神在這上面了。
◆學生自我意識逐漸顯現
四年級的同學自我意識較以往已經有了質的飛躍,他們具備基礎的是非觀,喜惡,能夠及時、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
如果學生本人性格害羞內向,或者曾經聽到過一些閑言碎語,就會明確表達出不愿父母曬照的想法。
四年級是小學教育的轉折點,家長的精力需要放在同學的學習習慣上
進入四年級以后,小學課程難度會出現一個“大跨步”,這點從期中、期末成績中就能直觀印證。
如果按照A、B、C、D分數段成績量化指標來看,等孩子進入四年級后,原本雙百、95分以上的A類學生數量將會迅速下降,同學們反而開始在B、C兩段扎堆,更要有甚者還會跌落到D段,成為班級里的“及格線守門員”。
那么明明大家都坐在一個屋檐下,接受同樣老師的教導,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差距呢?這就要提到學習習慣的問題了。
長久以來,超前教育與補習因素兩個“外掛”,給學生帶來了十足的自信與底氣,但這也使得孩子們的學習中心逐漸脫離課堂,形成了上課不認真聽講,下課在教培班找補的壞習慣。
可雙減政策的到來,一夕之間讓教培機構陷入寒冬,“外掛”消失后,如果同學還保持著原本的學習習慣與方式,成績就會出現一落千丈的態(tài)勢。若家長再不加以制止,那么想必也難以用最好的姿態(tài)迎接未來的“5:5分流”。
(圖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