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正在上學的孩子們來說,書包是最親密的伙伴了,從上學開始,書包就要伴隨他們十幾年。
雖然現(xiàn)教育總是喊著減負和減重,但現(xiàn)實情況是我們經常看到大大小小的孩子都背著特別沉重的書包行走在人群中。
沉甸甸的書包仿佛與他們的身體骨骼不成比例,無論怎么減負,書包的重量卻持續(xù)增加。
其實同樣的書包重量問題,不光是在國內,日本小學生的書包重量同樣很重。
大家會好奇,孩子上學的書包里到底都裝了什么,會讓書包如此的重,國內和日本小朋友的書包里,裝的東西又有哪些區(qū)別呢?我們來一探究竟。
中日小學生書包里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1. 書包里的東西
日本小學生他們會有比較豐富的學習和娛樂時間,而且日本小學生從小會接受多方面的特長的訓練和培養(yǎng)。
所以他們的書包里除了常規(guī)的學習用品和書籍,還有一些興趣特長課所需要的物品,像運動產品,繪畫工具以及一些音樂器材等。
這些興趣課是學生們課余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相關的東西也就要時常背著。
反觀國內,在盛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學校生活依然不能完全體現(xiàn)素質教育的真諦。
這些興趣課的培養(yǎng)基本不會選擇在學校內的時間,學校里除了常規(guī)的上課,就沒有別的課程可上,孩子們書包里裝的也只能是每天上課需要的書籍和練習冊以及大量的試卷。
這樣一比較,日本學生更注重多方面的培養(yǎng),不僅是在學業(yè)上,更是在生活技能和興趣特長的開拓,他們的課余時間比較充足和民主。
而國內更關注的是文化教育,這種知識打敗一切的思想相對明顯。
2.書包重量
有人測量過中國小學生的書包,平均重量都在14-15斤左右,這在家長看來已經算很重了,不過日本小學生的書包重量更是在18-20斤左右。
雖然日本小學生的課業(yè)負擔沒有我們重,但是他們在學校要用的生活必需品占據(jù)了書包重量的大部分。
中日小學生的書包重量對孩子們來說都是不小的重力和壓力,讓正處在生長發(fā)育的孩子們難以負擔。
所以兩國小學生書包背后的文化教育理念都值得深思,我們整日的呼吁素質教育,呼吁給孩子減負,可是怎么才能真正讓其得以實行,讓孩子背有這么沉重負擔的書包呢?
3.書包的功能
國內小學生書包,功能多是體現(xiàn)在實用性上。哪里裝書,哪里裝本子,哪里可以放水壺,這些都是常規(guī)和普遍的設計,書包顧名思義就是用來裝學習用書的。
現(xiàn)在又有很多書包廠商根據(jù)書包比較重的現(xiàn)象設計出能減輕孩子肩部負擔的拉桿式書包,而這些都是本著實用原則;
日本小學生的書包除了一些常用功能,還根據(jù)自己國家的特點,在書包上更多了防震功能。
日本是地震多發(fā)區(qū),經常會有地震,而在書包內部裝有一塊鋼板,就能在地震時讓孩子把書包舉過頭頂保護他們的安全,另外有些書包還有防溺水功能,不小心掉落水里,可以充當漂浮板。
由此看來,在對孩子安全防護的意識上,日本小學生的書包設計得更全面和謹慎一些。
國內廠商日后的設計或許可以多采用一些適合本國特點的功能,讓書包不再簡單單一化。
小小的書包背后也是大大的學問,不同的書包反映了不同的教育理念,中日教育理念會有這些差異:
1.教學側重不同
我們儒家學術的影響會讓國內的教學更注重傳道授業(yè)解惑,課堂上的知識和課余的生活也都是圍繞著知識的傳播來作為主導;
日本的教育理念或許更看重每個孩子多方面的發(fā)展,善于去開發(fā)每個孩子多面的潛能,是一種比較開放和包容的教育理念。
2.培養(yǎng)方式不同
孩子們書包太重,東西繁多,國內的家長不忍心孩子遭受這樣的壓力和負擔,就會幫助他們去收拾書包里的東西。
包括準備上課要用的書本,這讓國內的小學生會更依賴父母的包辦,而且很多家長怕過重的書包壓壞孩子,都會直接幫他們背到學校門口。
而日本的家庭更多的是讓孩子從小自己收拾書包的東西,獨立去上學,書包很重,但是孩子們都要自主完成收拾和背的工作。
這兩國的培養(yǎng)方式是明顯不同的。過多的包辦,孩子很難獨立成才,不如學習日本的家長,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和動手能力,長大會更有出息。
一個小書包,背后是對一個教育問題的思考,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也更加深刻,如何減負,如何綜合培養(yǎng)孩子的多項能力,或許該更多地想解決的辦法了。
(圖文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