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朋友說,自己的孩子在家里做好了語文預習,可是過幾天就會忘記,尤其是寒、暑假這兩個假期,或者是節(jié)假日,對即將要講的內(nèi)容提前做了預習,可是最后卻忘了個精光。
預習可以分為粗略的預習和大體預習這兩種情況,根據(jù)孩子能力的不同靈活而定。而預習呢?是讀讀課文,掃清字詞的障礙,然后試著復述課文所說文章的中心,還有要揭示的道理。
如果學生看不出中心是什么也沒有關系,我們可以讓其借助結構圖、參考書,來了解這篇課文所講的內(nèi)容、中心和道理。
為什么有的家長會有這樣的疑問:孩子預習完會忘,等于白白做了預習,浪費的時間,效果也不好,是自己家的孩子記憶力差,還是太笨了呢?
殊不知家長朋友們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誤區(qū),我們的語文預習不是背課文,也不是死記硬背字詞,更談不到“忘記”這個事。
那么到底語文預習應該怎樣去做呢?
由于學生能力的不同,有的學生課上注意力不集中;有的學生語文學習自信心不足;有的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濃厚……
面對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預習方法,預習方法更不是千篇一律的。對于有的語文老師給學生留的相同的預習作業(yè),那只是預習的一個平均標準罷了。
舉個例子來說吧,如果孩子對語文學習的自信心不足,上語文課時明顯沒有自信,老師叫他回答問題,他從來沒有主動舉手過。
那么這樣的學生就應該認真做預習,首先把課文讀明白,掃清字詞的障礙就是把字音讀準,然后試著把課文讀通順。
然后可以看一看課文的結構,感受一下全課重點、學習目標、課后題等等,做到心中有數(shù),這樣有利于孩子們課上的自信心,或于老師與同學積極互動。
而有的學生對語文學習興趣濃厚,對知識有著深深的渴望。
這樣的學生做語文預習的時候可以精細一些,就像人們吃細糧一樣,在粗略預習的基礎上,可以預習得再細一些,比如字詞的含義,記錄自己的疑問,在課文邊上做標記,寫寫自己的感受和收獲等等。
總之,學生預習并不是死記硬背書中的內(nèi)容,更不要去死記硬背一篇課文,很多家長真的是有誤區(qū),覺得每篇課文都背會,語文成績肯定會提高上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或許大家會有這樣的疑問:
1.每篇課文都去預習,什么時候是個頭呢?
2.語文預習真的有用嗎?
3.語文預習是作業(yè)?還是一種學習方法?
有這樣的疑問也不奇怪,每篇課文都預習,孩子們從最開始做預習的時候,就要多動動腦筋,學習作者這種寫作方式,想表達的內(nèi)容、詳略得當?shù)?,從而把這學到的內(nèi)容變成一種語文學習能力,擁有了這種能力,對于今后的預習,只是分分鐘的事,就能做到高效。
如果預習變成了一種能力,還有遺忘的這種說法嗎?當然不,預習能力就像我們騎自行車一樣,當學會了騎車之后,很難再遺忘,即使很長一段時間不騎,再撿起來也就一點生疏,馬上就會變得熟練起來。
(素材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