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又出手了,大批民辦學校慘遭大洗牌,可能轉(zhuǎn)公辦或停止辦學。
上城區(qū) 5所
拱墅區(qū) 4所
西湖區(qū) 4所
濱江區(qū) 1所
錢塘區(qū) 2所
蕭山區(qū) 2所
臨安區(qū) 2所
教育部發(fā)布通知
“民辦學校”將遭到“洗牌”
要求公辦學校單獨舉辦的民辦、公辦學校與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gòu)合作舉辦的義務學校,應辦為公辦學校;不再審批新的“公參民”學校,公辦學校也不得以舉辦者變更,集團辦學、品牌輸出等變相舉辦民辦義務教育。通知中對名校辦民校(公參民)的范圍做了界定。
民辦學校轉(zhuǎn)為公辦學校后
對學生而言有哪些好處?
九年義務教育的初衷就是讓每個孩子都有書可念,所以義務教育講究的就是公平。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在一些民辦學校中,因為利益等各種因素,使得義務教育漸漸變了味兒。
教育界的大改革
真正拼爹拼媽的時代來了
這場教育變革指向的地方很明確——教育均衡,改變教育生態(tài)。
“雙減”政策的推行,可總結(jié)為:減輕教育成本,促進孩子全面發(fā)展。讓家庭教育回歸本色。
好的教育,永遠是一件費心費力的事情,它無關時代、無關貧富、無關政策。
相反,校內(nèi)不斷減負,民辦學校、校外教培機構(gòu)逐步退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反而是更加凸顯了。
學校沒有顧及到的,老師沒有覆蓋到的,都需要家庭來做功課。雙減政策對家長的價值,重點并不是減負,而是重新思考如何抓孩子的教育,適時調(diào)整教育途徑和方法。
因為雙減是為了減輕孩子過重的學業(yè)負擔,而不是減輕做家長的責任。
如果我們指望雙減政策可以讓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的話,我想你是誤解這份文件了。
在陪伴孩子成長這條路上,作為家長,我們始終應該是一名學習者。一個孩子能否成才,和家庭教育有直接的關系。
很多父母不遺余力給孩子報各種興趣班,提高班,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其實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因為成功的教育背后,從來沒有偷懶的父母。
父母這樣做,才能助力孩子一生
他們家里藏書很多,客廳,臥室,書房、兒童房,隨處可見爸爸媽媽,孩子喜歡的書籍。平時一家人就喜歡一起看書,互相討論。
這對武亦姝父母有了很大的啟發(fā),于是夫妻倆決定一起陪孩子讀書,繪畫,學習……在父母的長期熏陶下,武亦姝已經(jīng)愛上全家人一起讀書,交流心得的溫情氛圍。
共勉!
(素材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