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新聞。
河南某學校的一間教室內,傳出了熟悉的《小雞恰恰舞》的配樂。
本是上課時間,為何會有網紅舞曲?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原因是因為班上有4名學生上課遲到,老師為了懲罰他們,就讓他們站在講臺上,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跳“網紅舞”。
老師表示:這是一種“新型體罰”方式,一舉兩得,不僅能起到一些懲罰作用,讓遲到的學生牢牢記住了自己的小錯誤,還能有助于活躍班上的氣氛。
但當該視頻在網上流傳后,評論區(qū)留言兩極化。
有家長肯定這位老師的“新型體罰”方式,認為這種懲罰方式著實值得發(fā)揚。
也有家長反對,認為懲罰就是懲罰,只會進一步打擊孩子的自尊與自信。
其實,這種懲罰方式,無非就是因為在現如今這個環(huán)境下,老師們不敢打罵學生,但是又不能放任不管,所以才嘗試的“新型體罰”。
不得不說,現在的教師太難了!
為人師者,就沒有懲罰學生的權利嗎?
縱觀現如今的教育,老師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教書,又有幾個敢堂堂正正育人?
當下,教書和育人正在被割裂開。
老師放任不管
是最嚴厲的懲罰
現在教育很可悲的是,很多老師不敢管學生,老師批評學生,不僅學生本人會頂撞,甚至就連家長都會找到學校、教育局,要求老師賠禮道歉。
老師輕則顏面無存、身敗名裂,重則開除教職,丟掉飯碗。
這叫老師如何敢管學生?
身邊有這樣的例子。
我讀初三那會兒,我的班主任兼數學老師是個很負責的老師。
臨近中考,老師恨不得每一分鐘都得到最佳利用。
可坐在最后一排的一個女同學卻總是在偷看小說。
老師多次勸說都不管用,一怒之下,讓她在教室外站了整整一節(jié)課。
沒想到這下捅了馬蜂窩,她覺得丟了面子,就跟家長告狀說自己受委屈了。
第二天家長就來到學校,要求老師道歉。
甚至還提出了:不道歉就開除老師,更換班主任的要求。
老師只能無奈道歉。
但從這件事后,老師就再也不管那個女同學了。
最后可想而知,這位女同學成績一落千丈,沒能考上好高中。
家長們“努力”破壞小社會的規(guī)則,把老師放在對立面,只會讓老師越來越慫,也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無法無天。
這樣的孩子,何談還有未來?
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
嚴格是對孩子的負責
請把戒尺還給老師,俗話說得好:慣子如殺子,溺愛出逆子。
老師之所以不敢管、不能管,最主要還是因為家長舍不得管。
從古至今,還沒有哪個孩子是被寵溺成才的。
就像李天一,他的父母是著名歌唱家李雙江和夢鴿,家庭背景良好。
這樣的孩子,就算不成才,也很難想象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然而,正是父母的溺愛一步步將他推向毀滅的深淵。
只要是李天一想要的,李雙江夫婦都要積極滿足。
李天一在學校里作威作福,經常欺負同學,他們也一味偏袒。
作為父母的他們絲毫沒有警醒,沒有及時修正這顆長歪的樹苗,反而聽之任之。
就這樣,被慣壞的孩子,一步步誤入歧途,最終鋃鐺入獄。
小時候在學校犯錯,在學校被老師揍,回家父母接著揍,父母見到老師的第一句話就是“老師,孩子不聽話您使勁打”。
可是,如今的老師說實話,不是非一般的關系,真是不敢對學生動手,就是因為這樣的家長越來越多,孩子罵不得,打不得。
如今能遇到一位肯懲戒孩子的教師,真是孩子的幸運。
外甥女讀小學時,碰到一位十分認真的英語老師,孩子背不過單詞擰耳朵,回來孩子哭著跟媽媽老師擰她耳朵了,姐姐看到紅通通的耳朵,心疼孩子,很生氣,認為老師過分了。
我是這樣告訴她的:
老師冒著丟掉工作的風險來管你孩子,還得生氣,不擰孩子耳朵,
人家工資不會少一分,你得對這樣負責任的老師感恩。
如今外甥女上了重點高中,時不時還跟我提,真的很感謝那位英語老師,背單詞的本領就是從她那練就的。
如今的,孩子物質生活太富足,過得太平順了,未來生活有波折的時候如何經得起。
家有家規(guī),學校有紀律,社會有法律,有一些規(guī)則是必須要遵守的,規(guī)則之下才是自由。
從小守不住家規(guī),學校紀律老師又不能嚴格執(zhí)行,那么走上社會,律法也會對孩子讓步網開一面嗎?
復旦大學錢文忠說過,教師不能不嚴厲,教育不能沒有懲戒。
懲戒有尺度
教育有溫度
梁啟超先生在蘇州學生聯合會上演講時提出一個令人震聾發(fā)聵的問題:
“請問諸君,為什么進學校?”
學生們眾口一詞的答道:“為的是求學問。”
梁啟超卻說:“諸君??!我替你們回答一句罷:為的是學做人。”
教育的本質是成人。
讓孩子“成人”,僅以“賞識教育”、“愛心教育”,是不成的。
還需要有“懲戒教育”。
完整的教育,需要適當的懲戒。
《規(guī)則》指出,學生有下列情形之一,可以實施教育懲戒:
學校、教師可以采取以下教育懲戒措施:
但為了防止將體罰和變相體罰作為教育懲戒,《規(guī)則》細化了禁止實施的七類不當教育行為:
說到底,懲戒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
希望各位家長莫要再以愛的名義,斷送了孩子的未來。
也希望家長們和老師好好配合,好好溝通,做到嚴慈相濟,關愛與嚴格并重,爭取把孩子教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