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在微博上刷到一個話題:
#生活在什么樣的家庭最讓人痛苦?#
有人說,那還用想,肯定是沒錢的家庭最難受,因為窮人的生活容錯率太低了。
這個答案當(dāng)然沒錯。
但事實上,還有個答案更準(zhǔn)確,也更隱蔽。
生活中很多家庭收入一般,可一家人其樂融融、生活幸福。
相比之下,有的家庭雖然和貧窮不沾邊,但卻有一對經(jīng)常制造內(nèi)耗的父母。
這些父母,大多有個共同點:
大事無法指導(dǎo),小事斤斤計較,待在一起就是不停地制造爭吵和矛盾。
生活在這種家庭的子女,雖然也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付出,卻始終過得很煎熬。
因為父母帶來的內(nèi)耗,損害的不是物質(zhì),而是精神。
它會把人的能量一點一點耗光,變得壓抑、焦慮,最終喪失了對未來的信心。
尤其是下面這4件事,內(nèi)耗型父母最常做,結(jié)果毀掉了子女的未來還不自知。
網(wǎng)上曾有個提問:
“為什么回家和父母待在一起,說話戾氣會變得很重?”
一位網(wǎng)友的回答,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有時候可能不是我們自己敏感,因為我們父母一直就是這樣對我,所以我也這樣對他們。”
從小到大,這位網(wǎng)友都是在媽媽的喊叫、打壓聲中長大。
在她記事起,不管是幾塊錢的碗打碎了,還是鞋子放的位置不對了,煮飯的水放多了……
明明都是很小的過錯,在媽媽眼里卻如臨大敵。
仿佛天塌了一般,在家大吵大鬧。
有的時候哪怕是沒人惹到她,只是問了句“洗澡間怎么沒水了”,或是東西沒找到再問第二次。
她都會像點燃的炸彈咆哮起來,結(jié)果家里每個人都得遭殃。
關(guān)鍵是她還從來不覺得自己有問題,也聽不進別人的話,總覺得所有問題都是別人的錯。
“我知道,她從小到大受了很多苦,為這個家勞累很多,付出了很多。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我也為沒能把她拉出深淵,感到深深的自責(zé)。
但當(dāng)這樣的事情發(fā)生了無數(shù)次后,我知道了,有些人就是不會跟你好好說話的。
所以現(xiàn)在,我只要一聽到她開口說話,心里就開始煩躁有股無名火,然后就忍不住去辯駁,完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
你看,我們總是會不自覺地陷入這樣的負(fù)面情緒,然后被一步步同化。
作為父母,他們無法審視自己的過錯,總是將所有問題歸咎于他人,然后不斷通過語言攻擊,發(fā)泄自己的情緒。
而作為年幼的孩子,內(nèi)心沒有足夠的力量去正確評判,只能被迫地、毫無遺漏地承受來自父母的每一次怒吼、打罵。
這些情緒并不會無故消失,相反,它們會如同烙印一般,刻進了孩子們的靈魂。
哪怕長大后遠離家庭,依舊會于細微處受到影響、
他們會下意識對外人討好,對親人易怒,最終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而此時,父母想的依舊是:
為什么自己的子女不懂感恩?
多么無奈。
還記得去年的一個故事。
一位30歲的博士確診癌癥,生前的最后一句卻是“我終于可以解脫了”。
作為父母,聽到這個遺言,大概心都要碎了。
可是如果從兒子的角度,就會清晰:
父母是如何一步步,把他逼到這個地步的。
在外人看來,他成績優(yōu)異,前途光明,可實際上他無時無刻不在父母的操控、壓制中。
吃飯,筷子拿高拿低要被管;
買衣服鞋子,永遠只能買黑白灰三個顏色;
大學(xué)畢業(yè)后,想搬出去住,被母親罵了四個小時,五天沒和他說一句話。
他不是沒想過反抗,但只要他一開口,父母就開始叫苦連天。
“我們養(yǎng)你太不容易了,我們活得太苦了”。
在這樣的高壓下,他活著的每一天都是窒息的。
一邊積累著對父母的怨氣,一邊痛苦壓抑自己的情緒,最終身體先投了降。
看完這個故事真的讓人無奈又無力。
生活中這樣的父母太多了,雖不至于走上同樣極端的境地,卻也在不斷地消耗子女。
比如,早上不斷叫起床,不起床就是懶惰、以后沒出息;
屢屢被叫到名字,被安排去做事,如果喊兩聲沒聽見,就開始訓(xùn)斥“玩手機玩得那么入神,叫你幫忙都沒聽見”;
再好的事也總能在孩子身上找出缺點和問題,然后開始說教,數(shù)落,批評。
孩子要是敢反駁,就開始指責(zé):“你是在說我們對你管太多咯?那我從此以后不再管你,一個字都不說了!”
不可否認(rèn),生活中大多數(shù)父母,都是傳統(tǒng)意義上盡到了責(zé)任的好父母,想著用自己的經(jīng)驗為子女出謀劃策。
可他們卻從沒想過,當(dāng)他們強勢干預(yù)子女生活的那一刻,帶給子女的也許是一輩子的委屈和痛苦。
甚至這種悲劇還有很強的傳染性,成為下代、下下代逃不出的宿命輪回。
漫漫人生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軌跡。
父母克制時時刻刻去糾正子女的欲望,才是最大的成功。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父母的天性。
這沒什么錯。
但不少人,卻因此把“學(xué)習(xí)好、考好大學(xué)、找好工作”,當(dāng)作衡量子女人生成功的唯一標(biāo)準(zhǔn)。
殊不知,一味苛求完美,只會讓子女長期生活在恐懼之中。
生怕哪一點沒達到父母眼中的標(biāo)準(zhǔn),就成了家庭的罪人。
電視劇《小歡喜》中的宋倩,就是一個典型的”期待值過高“的母親。
給女兒喬英子規(guī)定必須所有精力都投入學(xué)習(xí),不許玩喜歡的樂高,不許再去興趣的天文館……
在這種環(huán)境下,喬英子也逐漸變成討好型人格,無論做什么都想迎合母親的心情。
但無論她有多努力,都達不上母親的預(yù)期。
在一次分班考試中,她考了年級第二名,回家后只說自己進了快班。
但早已得知成績的宋倩一下就爆發(fā)了:“才第二名,有什么可高興的?”
結(jié)果呢?
長期得不到母親肯定的喬英子,在重壓之下開始頻繁逃課,成績也隨之下滑。
電視播出后,一位匿名網(wǎng)友評論:
我的父母也是這樣。
但不同的是,他們明明自己什么本事也沒有,總是把自己的無能無知歸結(jié)于運氣不好,把自己跟差的比,卻要我學(xué)習(xí)跟好的比。
只要沒達到他們的要求,就劈頭蓋臉一頓訓(xùn)斥,否定我所有的一切。
以至于我現(xiàn)在非常排斥跟他們在一起。
在這么多年的從業(yè)經(jīng)歷中,我聽過很多父母抱怨:
實在想不通,為什么孩子越長大越跟自己不親了。
其實歸根到底,根在家庭,因在父母。
這個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孩子,就像這世上也根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父母。
孩子成績不好,工作不好,可他們只是做錯了題,不是做錯了人。
我們都是平凡人,其實更應(yīng)該坦然接受子女的平凡。
而不是強加自己的意愿來支配子女,逼著他完成我們的期待。
父母學(xué)會放下自己的期待,子女才能書寫自己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