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教育孩子這件事兒,很多父母都在吐槽:“為什么我家孩子這么多壞習慣”、“怎么說都不聽”……
其實,爸爸媽媽眼中孩子的很多“壞習慣”,卻暗示了孩子智商比同齡人高,爸爸媽媽要高興才對!
現(xiàn)在其實不止老人,有的寶爸媽看到寶寶扔東西、吃手指、愛發(fā)脾氣等等現(xiàn)象,就給寶寶貼上有“壞習慣”“變壞”的標簽!
殊不知,寶寶心里委屈啊,咱這是在變聰明呀,為什么爸爸媽媽都不知道呢?為什么就隨便給寶寶貼標簽呢?
今天就帶著寶爸寶媽嘮嘮寶寶的那些“壞習慣”:
寶寶愛吃手
寶寶在兩個月左右開始進入口欲期,這一時期的寶寶非常喜歡吮吸手指、衣服、玩具等,看見什么都想放在嘴巴里“嘗一嘗”!
細心的家長還會發(fā)現(xiàn),寶寶在餓了、困了,去到陌生的地方、見到生人而覺得緊張不安的時候,或者是半夜醒來嘗試再次入睡的時候,吃手的頻率和力度都會增加,這是寶寶想要通過吃手來自我安撫。
但其實寶寶吃手這一動作的完成是寶寶智力發(fā)展的一個信號,鍛煉寶寶手的靈活性以及手眼的協(xié)調(diào)性。
嬰兒大腦的發(fā)育需要輸入很多感覺刺激的信息,因此經(jīng)常被撫摸、有父母陪著說話的嬰兒可能會更聰明。
而吃手正是嬰兒自身可以完成的感覺刺激,可以刺激寶寶的口腔,促進大腦發(fā)育。
越小的嬰兒越是依賴口腔來獲取這類信息,所以給他啥他都喜歡先啃一啃。
假如寶寶只是偶爾吃手,并沒有造成身體傷害或者造成他不被周圍的人接納,家長不用特意制止。
但如果4歲之后還長期吃手,家長就需要采取一些干預措施。
愛問為什么
3歲的孩子就像是“十萬個為什么”,對這個花花世界總是有一連串的疑問。
太陽為什么沒了?
為什么陰天了?
陰天為什么就要下雨了?
為什么人要吃飯?
為什么爸爸要上班?
為什么樓下的李爺爺不用上班?
……
這一連串的問題,估計就夠你一個頭變成兩個大了。
不愛午睡
孩子小時候不午睡,長大后可能更聰明。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兒呢?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jù)呢
其實,孩子白天的睡眠時間,反映了他大腦神經(jīng)的成熟度。
隨著孩子大腦發(fā)育的成熟,他們就不再需要像小寶寶那樣,必須通過一天多次的睡眠來緩解大腦疲勞、控制情緒。
如果一個孩子,他已經(jīng)習慣天天不睡午覺還精神很好、情緒愉快、食欲也不受影響,那么很可能表示他的大腦神經(jīng)已經(jīng)發(fā)育得比較成熟,進入到和成人一樣的睡眠模式。
美國佛羅里達州立大學教育心理學教授Steiner與Carr研究發(fā)現(xiàn):有些有天賦的孩子對于環(huán)境中的刺激會比別人有更快的反應,并且和普通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而且這些孩子對于陌生環(huán)境適應能力非常強。不過最大的負面表現(xiàn)就是,這些孩子都不太愛睡覺。
當然,千萬別誤解成不睡午覺能變聰明,只是有天賦的孩子剛好睡眠時間少一些。
該讓孩子午睡的時候一定要讓孩子午睡,如果孩子不午睡也不要強制要求孩子午睡。
不喜歡分享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為和觀點上,常常有自私等不良的個性特征,這些現(xiàn)象都稱為自我中心主義。
寶寶2歲左右就開始懂得擁有的概念,并逐漸變得以自我為中心,最典型的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寶寶不喜歡分享,寶寶的自我意識正在形成。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以自我為中心這種自我意識非常重要,是個體心理發(fā)展的必經(jīng)階段。
寶爸媽要保護寶寶的物權意識,不是強迫分享。
分享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輪換和交換,這兩種方式都能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孩子出生的月份,決定了智商和性格?這兩個月份最易出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