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中,《西游記》絕對是比較特殊的存在,雖然是一部有著神話色彩的小說,但卻蘊含著很多人生哲理。
《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為何能在這么多小說中脫穎而出,因為這四本小說所要傳達的三觀都比較符合當(dāng)時的狀況。
直到現(xiàn)在四大名著依舊受到了大家的推崇,因為從中都能讀出很多人生的大道理,比如今天我們要講的《西游記》。
雖然看起來《西游記》似乎是最不符合現(xiàn)實的,明代作家吳承恩把神魔小說推到了最巔峰,《西游記》也成了歷史上最出名的一本神魔小說。
神魔小說和一些現(xiàn)實小說相比缺少了生活性,但這些看似不可能發(fā)生的故事卻很有閱讀趣味,以至于改編成影視劇后依舊非常受歡迎。
在國人看來《西游記》已經(jīng)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存在,書中的主角孫悟空更被視為屬于我們的超級英雄,書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如此鮮活。
吳承恩作為《西游記》的作者,他把這本書完成得非常出色,書中出場的每一個角色都是他精心創(chuàng)造出來的。
當(dāng)然作為主角的師徒四人更是耗費了他不少心血,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師徒四人分別有著不同的性格特征。
雖然《西游記》中大多都不是人,但是即便是妖怪也有著人的優(yōu)缺點,唐僧是金蟬子投胎而來,作為人他誠實善良,但也有著怯懦和不辨是非的一面。
豬八戒雖然好吃懶做,但本性純良能吃苦頭,沙和尚少言寡語卻忠厚老實任勞任怨,而我們的超級英雄孫悟空,作為一只石猴他的性格更加復(fù)雜。
明明是桀驁不馴的潑猴,但在和唐僧的相處中逐漸被馴服,從一開始別有想法到后來心甘情愿,孫悟空成長得最多。
與其說是孫悟空在保護唐僧西天取經(jīng),還不如說是唐僧在路途中教導(dǎo)孫悟空做人的道理,最終孫悟空從觸犯天條的罪人成為人人敬仰的斗戰(zhàn)圣佛。
師徒四人互相保護互相成長,最終形成了一部《西游記》,每一個人都能從中找到對應(yīng)的自己,從頭看到尾你會發(fā)現(xiàn)很明顯的變化。
在沒有跟隨唐僧西天取經(jīng)前,孫悟空就是一個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大鬧天宮他都敢,更別提殺生了。
混世魔王時期
三打白骨精孫悟空一開始就看穿了妖精的套路,所以他打的并不是人而是白骨精,要說孫悟空取經(jīng)路上真的沒有殺人嗎,實際上是有過的。
師徒四人正在趕路,沒想到竄出來六個山匪,他們要求師徒四人交出財物,可唐僧一行人根本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
山匪一怒之下放了狠話,這下子徹底激怒了孫悟空,但孫悟空不好在唐僧的眼皮子底下動手,便讓兩位師弟先走,自己來和山匪周旋。
見唐僧走遠后,孫悟空立馬翻臉不認(rèn)人,拿出金箍棒就殺死了六名山匪,雖然這六人確實有錯在先,但也罪不至此。
事后返回的唐僧看見六人的尸首非常生氣,他氣的是孫悟空殺生了,所以要把孫悟空趕走,這件事對師徒兩人的感情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西天取經(jīng)成功后到了論功行賞的時候,按道理孫悟空殺過凡人不應(yīng)該成佛,但最終他還是被封為斗戰(zhàn)圣佛,那是怎么回事呢,要知道佛祖都是看在眼里的。
實際上當(dāng)初那六名山匪并不是凡人,在他們報上名字的時候就能看出端倪,這六人的名字分別是意見欲、舌嘗思、鼻嗅愛、身本憂、眼見喜和耳聽怒。
把這六人的名字連起來讀就是意舌鼻身眼耳,它們是佛門所說的六根,而欲思愛憂喜怒則是人的六個欲望。
佛祖安排這一難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孫悟空斬斷自己的六根,其實他殺的并不是人而是自己的六根,所以能夠成功成佛。
吳承恩的這一安排也非常巧妙,讓人看到大結(jié)局后再回味過來恍然大悟,若仔細看書的話會發(fā)現(xiàn)很多吳承恩埋下的小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