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居王阿姨的兒子小辰,是小區(qū)里出了名的“別人家的孩子”。
每次見人他都會熱情地打招呼;初中、高中、大學一路保送;鋼琴、書法手到拈來;去年作為?;@球隊隊長拿到了省級比賽的名次。
大家很是羨慕,向王阿姨請教育兒經(jīng)時,王阿姨說了一句讓我感觸很深的話:
“像種樹一樣養(yǎng)育孩子,該放手時放手,該修正的修正。”
的確,養(yǎng)孩子最大的失職,莫過于不該管的管了,不該慣的慣著。
愛孩子,是技術和藝術的交融,尺度的拿捏,尤為關鍵。
有的父母在教育上總是拎不清輕重,該管的不管,該放手的時候卻總是不依不饒,這樣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父母只有做好“三不慣三不說三不幫”,孩子才能夠少走彎路,越來越有出息。
一、“三不慣”
1、孩子沒有規(guī)矩,不慣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規(guī)矩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一個不守規(guī)矩的孩子,往往會以自我為中心,甚至會因為受不了社會規(guī)則對自己的束縛而傷害自己,從而導致心理健康問題。
反之,規(guī)矩雖然約束了孩子的言行舉止,但它能夠有效幫助孩子養(yǎng)成自律的習慣,更會使孩子得到安全感。
不要以孩子年齡小為由,縱容孩子的各種行為。孩子闖了禍,你包庇縱容;孩子犯了錯,你不以為然;孩子有了壞習慣,你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孩子在父母次又一次縱容下,被寵壞了。
等孩子長大之后,會發(fā)現(xiàn),再也管不了孩子。
盡早讓孩子明白:規(guī)則就是界限,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
2、孩子任性妄為,不慣
不知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形:帶孩子去商場,說好了只買一個玩具,可到商場之后,孩子這也要,那也要,不給買就嚎啕大哭,撒潑耍賴,逼父母就范。
這種行為,堅決不能慣!
慣子如殺子。
如果,孩子發(fā)現(xiàn)對父母撒潑好使,就用同樣的方式要其他東西。
長此以往,孩子就把“撒潑耍賴”,當成要挾父母的手段,不斷變本加厲,以達到自己貪婪的目的。
原則和底線問題,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
教育孩子,父母一定要有原則。父母的態(tài)度是關鍵。
孩子撒潑時,父母需亮出底線,溫柔堅定地拒絕,并告訴孩子“雖然你很失望,但你必須遵守規(guī)則”。
若孩子一再撒潑打滾、無理取鬧,父母可以先冷處理。
讓孩子冷靜會,等孩子不鬧了,再慢慢給孩子擺事實講道理。
讓孩子學會控制行為,是孩子的責任,更是父母的義務。
3、孩子習慣不好,不慣
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的本質(zhì)就是培養(yǎng)習慣。
孩子習慣不好,一定不能慣。
小時候會多少知識、了解多少技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一個終身陪伴的好習慣。
截然不同的習慣,注定了孩子未來的走向會全然相反。
哪有什么天生學霸,不過是好習慣的厚積薄發(fā)。
孩子喜歡在游戲中制定并參與規(guī)則,更容易養(yǎng)成習慣。
二、三不說
孩子與我們相比,心智還未成熟,心理承受能力較弱,有些過重的話不應該對他們說。
1、夫妻之間不說互相埋怨的話
恩愛的夫妻之間相敬如賓,和睦有加。他們不會因為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吵甚至大打出手。
孩子們長期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會覺得自己的父母不靠譜,還會養(yǎng)成暴戾乖張的性格。
2、不說打擊孩子的話
打擊孩子,以挫傷孩子信心——來培養(yǎng)孩子性格的方法。
孩子們有著自己的個性,經(jīng)常性的否定,會讓孩子懷疑自己,究竟自己做錯什么了?
長此以來,就會有厭世和充滿自卑的性格,做什么都會唯唯諾諾。
3、不說哭窮的話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吃一頓肯德基——這頓飯得花我多少工資;
吃一次櫻桃——媽媽可一口都沒舍得吃啊,全給你留著呢,就這么一點,就要多少多少錢。
……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這些隨口的話說多了,孩子會以為自己是導致家里不富裕的原因,因此產(chǎn)生負疚感和自卑的心理。
長期以往,孩子會慢慢地壓抑自己的需求,把心愿降到最低甚至不敢有。
貧窮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長通過哭窮給孩子傳遞的“你不配”、“你不值得”的信號。
錢不夠花,和打雷下雨一樣是自然現(xiàn)象,不必要把窮掛在嘴邊。
當孩子想要你買個玩具的時候,不要說:“這個東西很貴,我們買不起。”或者“爸媽掙錢不容易,你別亂花錢。”
你可以試著用“這個月超預算了”或者“這個東西你已經(jīng)有了”這樣的方式回答。
不要告訴孩子,家里窮,你要好好讀書,念大學,家里就靠你了。
而是要告訴孩子,你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我們能為你做什么。
三、三不幫
1、學習的忙,不幫
很多孩子在學習中依賴的心理比較強烈,遇到不明白的問題,總喜歡向父母求助。作為家長我們絕對是一個好的輔助,但要有一個限度。
然而我卻認識一位媽媽,孩子寫作業(yè)時,她就在一旁時刻待命。一會幫忙批改作業(yè),一會講解題思路。
長期下來,兒子不但成績沒提高,反而形成了一個壞習慣:
媽媽不在身邊就無法獨立完成作業(yè)。
在心理學上有個“100%理論”。指的是如果一件事情,我們有20%不做,那么孩子就會做20%。如果我們有80%不做,那么孩子自己就會做80%。
學習說到底是孩子自己的事,如果家長事無巨細親力親為,反而會扼殺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與自覺性。
只有退后一步,讓他意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他才會學會對自己的未來負責。
2、孩子能承受的困難,不幫
孩子的承受能力,并非大人想象得那么脆弱,對孩子適當放手才能激發(fā)出孩子更大的潛能。
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兩個小女孩起了爭執(zhí),一個氣勢洶洶,一個哭著據(jù)理力爭,看著著實讓人心疼又好笑。
然而,兩個孩子的父親不僅沒有幫忙調(diào)和,反而做起了吃瓜群眾。
兩孩子吵架,心里肯定都會感到委屈。
但兩人仍在用自己的方式,條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論據(jù)。
這時,吵架則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辯論”,既鍛煉了自己的心理承受力,也展現(xiàn)了自己的邏輯思維力。
看似是讓自己感到挫敗的事,卻成了成長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孩子的成長需要“愛”,但愛不僅僅是給予和滿足,孩子同樣需要承受的挫折。
孩子能承受的挫折,適當不管,是對孩子成長最大的認可和褒獎。
孩子成長路上難免磕磕碰碰,父母要給孩子獨自面對困難的勇氣,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如果一個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只能接受快樂,不能承受一點點痛苦,只會毀了孩子。
3、孩子自己能拿主意的時候,不幫
有時候,孩子沒有主見,缺乏自主性,主要的原因在于家長太過“能干”。
不少家長怕孩子選擇錯誤,走一些彎路,替孩子做打算,本意是好的。小到日常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零食,大到報輔導班、興趣班,完全由家長一手操控。
這樣做雖然看似方便,但實際上會剝奪孩子自主決定的機會和權利,影響孩子的心理發(fā)展和自信心的培養(yǎng)。
哈佛學霸何江是“哈佛畢業(yè)典禮演講首位中國大陸學生”,在采訪中,他表示,無論是擇校、選專業(yè),還是決定出國,“沒有多少人可以給我指路,沒有多少人會告訴我如何學習,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索。”
他說,“爸爸媽媽的放權,在無形中鍛煉了我的獨立自主能力,而這是出了學校后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
家長們要學會“放手”,堅持“最少的指導,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勵”原則!
適當給孩子選擇權,孩子會感受到他們被尊重、被信任,從而帶給他們自信和成就感。
四、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
有句家庭教育格言,非常有道理:
“教育孩子需要一種綿力,要順應孩子的感覺與節(jié)奏,錯誤的教育方向與方式,孩子會把你撞飛。”
父母的愛可以無條件,但一定要有原則。
父母有原則,才能教育出有紀律、道德感強的孩子。
如果做父母的不能堅持做父母的原則,放縱孩子,不讓孩子明白道德規(guī)矩,教育出的孩子也不會有原則,不會有紀律觀念。
管教孩子是每一位家長的責任和義務,你不去管教你的孩子,社會會去替你管教。
你可以選擇管教你的孩子,也可以選擇把責任轉交給嚴酷冷漠的社會。
要知道,孩童時代未經(jīng)糾正的錯誤,會讓孩子在未來受到社會更加嚴厲的懲罰。
管教孩子是一門學問,雖然我們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但仍需要不斷學習。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wǎng)絡新聞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