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肺炎肆虐全國,但經(jīng)過有效的防控,疫情逐漸得到了緩解和控制。相信許多同學在關注疫情信息的同時,也在關注著與疫情相關的高頻詞是如何使用的。
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探討一下,這些疫情高頻詞背后的小故事~
Q
“新”型冠狀病毒為何要用novel?而不是“new”?
其實“novel”在這里并不是名詞“小說”的意思,而是形容詞“新奇的;異常的”。那為什么不用new呢?
new常指新舊的差別,比如描述新舊書本、衣服、版本等。而novel在這里是指“全新的,不為人所知的東西”。
請看詞源在線對novel的解讀:
這次出現(xiàn)的新病毒,是以往從未出現(xiàn)過的。因此,英語中將其稱為novel coronavirus。
Q
為什么“冠狀”病毒的英文是coronavirus,而不是crownvirus?
因為這種病毒在顯微鏡下是呈冠狀,也就是像一個王冠的樣子,所以稱之為“冠狀病毒”。
coronavirus 這個單詞是由拉丁語 corona和virus 合成的。
通過詞源我們了解到,“王冠”在拉丁語中稱作corona。沿用西方學術概念名稱使用拉丁語(或古希臘語)的原則,故使用corona“王冠”加“病毒”virus(表示“病毒”的virus一詞本身也來自拉丁語)構成合成詞coronavirus,即“冠狀病毒”。
Q
疫情爆發(fā)后,最常談到的隔離“quarantine”一詞由何而來?
Q
從何時起我們將流行病稱之為“pandemic”?
每次說起詞根pan-的時候,都會自然想到希臘神話故事中的潘多拉,以及那個給人類帶來災難卻又保留住希望的魔盒。
pandemic 源自希臘語 pandemos (關于所有人的;公開的、普通的),主要作名詞,表示“全國性或全球性的大流行病”,比如新一輪的霍亂大流行(a new cholera pandemic)、普遍的絕望情緒(a universal pandemic of despair)。
Q
疫情期間,人們積極做好防護措施,消毒殺菌,那么細菌“bacteria”這個詞怎么來的呢?
首先,在這里先科普一下醫(yī)學小知識,世界上最早觀察到的細菌是桿狀細菌。
在1828年,德國科學家埃倫伯格(Ehrenberg)首次在顯微鏡下觀察到細菌的存在。他將其用拉丁語命名為bacterium,來自希臘語bakterion,字面意思就是“小棍子”。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埃倫伯格最初觀察到的都是桿狀細菌。
Q
面對疫情,很多人是恐慌的,那么恐慌“panic”一詞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此詞源自于希臘神話,希臘神話中有一個叫做潘(Pan)的牧神,掌管山林、田園和羊群。他長相奇特,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羊,頭頂還長著羊角。
潘神喜歡搞惡作劇。他常常躲在隱蔽處,驀地跳出,用丑陋的面目把路人嚇得魂不附體。他還會發(fā)出怪異的叫聲,令人感到毛骨悚然,膽戰(zhàn)心驚。這種恐懼感就稱為“潘神之懼”(Panic fear)。傳說希波戰(zhàn)爭中,希臘人在馬拉松戰(zhàn)役中取得勝利就是因為潘神把波斯軍隊嚇得惶恐而逃的。英語單詞panic就源自“潘神之懼”,原本是個形容詞,后來逐漸變成名詞和動詞。
Q
盡管疫情仍在蔓延,但我們始終相信這場瘟疫“危機”終將過去,最后,我們再來看一看危機“crisis”是從何而來的?
crisis是拉丁語借用詞,最初只是一個醫(yī)學術語,指“病情關鍵期”,即機體的自然治愈力與疾病作斗爭的決定性時期,是疾病變好或變壞的關鍵時刻。希波克拉底學派的醫(yī)生注意到,許多疾病一般在一定期限內(nèi)將發(fā)生轉變,要么病情緩解、恢復健康,要么病情加重、甚至死亡。希波克拉底在《論流行病》中指出:“醫(yī)生必須注意病情關鍵期,應知道這是決定生死或者至少病情變壞或好轉的關鍵時刻。”
17世紀以后,crisis一詞從醫(yī)學領域逐漸擴展,用于表示更廣泛意義上的“危機,轉折點”等。
通過上面幾個疫情高頻詞背后詞源故事的學習,大家有沒有對這些詞的來源有了簡單的了解呢?
其實一些原本看起來冗長,難懂的詞,如果只是死記硬背,很快就會忘記,但是如果你去細細地探究一下它背后的故事,不論是理解,還是記憶都會變得容易起來,這也就體現(xiàn)出了詞源學習的重要性。
下面,小編奉送幾個有趣的詞源小題,大家可以試著體會一下~(題目節(jié)選自維詞APP)